暑期档快结束了。
最后一部期待的影片,也上映了。
那就是,曹保平导演的新片《脱缰者也》。
一方面,曹导的很多作品我都很喜欢。
尤其是黑色幽默小成本犯罪题材类型片,曹导驾轻就熟。
总能玩嗨,玩好,玩得口碑不错。
《烈日灼心》《李米的猜想》《追凶者也》都是好例子。
《脱缰者也》就是 「者也 」 系列的新作。
此前参加上影节口碑爆了一波。
不仅赢得最佳影片提名,还喜提最佳导演奖,可见评价不错。
电影主演,是去年刚凭《边水往事》爆了一把的郭麒麟。
从被骂资源咖到有代表作,算是内娱 「星二代」摘帽子摘得挺成功的一个。
以及演技口碑步步走高的张本煜。
还有齐溪、林雪、常远......
单看配置,鱼叔觉得差不哪去。
谁知上映四天,票房不到800万。
预测总票房,也就2000万左右。
观众差评不断,高呼中国犯罪电影完蛋,又一个名导晚节不保。
郭麒麟刚好一点的演员口碑也碎了一地。
我还不信了,能有多烂?
买票!验货!
然后很快,我就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代价——
《脱缰者也》
先说结论吧。
这部电影很神奇,它不算大烂片,但确实非常难看。
乍听很矛盾,其实不冲突。
与大众印象里那种乱七八糟的烂片不同,这部电影是在踏实讲故事的。
甚至,这个故事猛一看还挺有意思。
故事背景设定在九十年代末。
郭麒麟饰演的马飞,是一个五口之家唯一的儿子,却也是家里唯一的混子。
他蹲完少管所,又欠了高利贷。
在外躲债的时候,怀孕的女朋友被追债人刺瞎了一只眼,马飞才被逼回到家乡。
为了还债,马飞盯上了家里的八十万拆迁款。
然而, 二姐马慧(齐溪 饰)死不松口。
面对三天的还款期限,马飞一个耍混,假装绑架了二姐的儿子,自己的亲外甥。
本想着钱一到手还上,就能开始新生活。
结果,不断出现的意外势力让事态升级。
假绑架变成了真命案,马飞和外甥双双受到生命威胁,马家也乱成了一锅粥。
一伙笨贼,意外频发,事态失控,黑色幽默,讽刺结局。
盖·里奇风格的 故事,我们已经看过不少,这部已经不算新鲜。
而电影难看的地方在于,故事本该有的看点全都没有。
就拿最稀烂的剧情来说吧。
所有的走向都能预测,所有的冲突都没建立成功,所有的反转也都毫无惊喜。
整个观影过程,就像在喝一瓶开盖三天跑完气的可乐。
别说爽了,甚至不解渴,无聊且煎熬。
比如片中,马飞在等钱还账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遭遇危机:
姐夫突然查出肝癌要换肝、高利贷上马家逼债、悍匪加入绑架团伙、女友去找高利贷老板说情、外甥多次失踪......
这些危机本该让观众体验到递增的刺激与紧迫感,结果全成了无聊的闹剧。
姐夫的肝癌是假的。
而且影片开头就介绍了姐夫想拿钱去买赛鸽,所以观众早就能猜到。
逼债也没威慑性,只是加入了一段尴尬的搞笑表演。
外甥几次失踪在剧作上也完全无效,完全没有调整节奏的作用,却不断被重复......
在接连不断的无趣剧情最后,竟然还有一个更令人无语的答案。
马飞拼了命想要八十万,二姐却宁愿儿子被抓也不肯松口。
至于原因,不是什么姐弟矛盾 ( 是二姐当年送马飞进了少管所),也没有什么隐情。
只是怕他乱花挥霍,不想未来......
如果把人叫出来俩小时就给看个这,那我真没空陪你们闹了。
整体看上去,电影确实有一个反父权的姿态。
在曹保平导演作品中,这是常见的主题表达。
《狗十三》的窒息,《涉过愤怒的海》的癫狂,都是以女儿的视角对父权的批判。
《狗十三》
《涉过愤怒的海》
到了《脱缰者也》,则将主题聚焦到父子关系的反思。
这个创作意图,本来是可取的。
而且在电影里,也安排了数对父子关系的呈现:
比如马飞与父的爱与恨、外甥与父的亲近和疏离、悍匪与父的希望与绝望......
不同样态的父子关系,有意构建起一幅复杂的中式父子图鉴。
父爱常常是模糊的,矛盾的,扭曲的,需要想象的。
父子的命运,也总呈现吊诡的悲剧循环。
比如马飞多年后仍在疑惑,父亲到底爱不爱他。
如果不爱,为什么要帮自己夹菜。
如果爱,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打骂,为什么不信任自己是被诬陷偷窃,转手将其送入少管所。
带着这样的疑问,马飞也将成为父亲。
然而,他却连累了女友眼睛被刺,导致孩子流产,形成悲哀的命运闭环。
说到这,鱼叔突然想起来之前网上被吐槽的 「长子文学」。
「中式父子,是君臣,是仇人,是情敌,是兄弟,是朋友,是舍友,只有父亲躺在病床上那一刻才是父子」
你会发现,想要描述中式父子关系,竟然需要这么多顾左右而言他的替代关系。
比如君臣说的是权力关系,仇人暗含反抗意识,情敌比的是男性气概,兄弟、朋友、舍友又成了或亲或疏的现代平等关系。
他们都是父子关系的一部分,却又不能完全代指。
这种扭曲的结果背后,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等级制度对家庭关系的异化,也是父权系统对男性气质的要求与桎梏。
使得男性在脱离关系作为个体后,难以进行真实的情感表达。
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在父子一方倒下后,权力比赛终止,父子才能回到人与人的单纯关系进行表达,眼泪才能片刻冲刷掉社会系统的烙印。
这就是中式父子关系的悲剧性所在。
若能讲好,便能成为反父宇宙的补充。
只可惜。
电影结构混乱,剧情俗套,人物动机缺失,严重阻碍并分裂了主题呈现。
只让人感到 乱哄哄一团乱麻,毫无重点。
最后让鱼叔比较可惜的,是演员。
演技先不谈,但看得出来,马飞的角色经历跟郭麒麟适配度很高。
在教育方式上,郭德纲对郭麒麟也是传统的严父。
甚至在 传统父子关系之上,还叠加了传统曲艺行当的严苛环境影响。
父子俩都曾在采访中提及郭德纲的教育方式。
如果对徒弟的挫折教育是将自尊打成碎片,那对儿子的自尊就是磨成粉末。
这样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是跟电影相似的对父爱的困惑。
比如家人身份的错位,和爱意是否存在的怀疑。
父子俩的交流方式也很别扭。
居然要靠互看采访,了解对方的想法。
平日里同住一个屋檐下,却从不好意思直接表达。
如此一亮,关系也渐行渐远,难言难留。
某年天津春晚后的采访,郭麒麟称父子俩日常交流有限,需要工作机会才能见面。
属于,堂前尽孝。
后被网友解读出隐藏的下一句:屋后老死不相往来。
可以说,演员本身或许也亲历过 对父爱的渴求与怀疑,有过 相似的反父心理。
这本该成为表演的资源,理解的契机。
但鱼叔说的可惜,也就在这里。
电影里确实有两段马飞提起父亲的场景。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借外甥写作文《我的爸爸》时的自白。
可是,到了情感流露的关键时候,表演镜头变成了倒置。
或许有导演独特的表达用意,但鱼叔完全没有感受到,反而极大影响了观看感受和演技展示。
这就让片中最大的看点之一,被生生浪费了。
这样演的
而其他时候,郭麒麟作为主角的表演确实够呛。
尤其是拯救一个无聊的剧本,即便是超强实力的演员都很难做到。
郭麒麟自从相声界转战影视后,确实有了一些出圈的角色积累。
比如《庆余年》里的范思辙;
《赘婿》里的宁毅;
《边水往事》里的沈星......
但这些角色与他的个人形象差别不大,对演技的挑战也不算太高。
且平心而论,出圈度更多是作品带来的,而非演员演技。
到了大银幕上挑战颇具复杂性的角色,就能明显看出,演员尽了力,但仍然吃力。
这让为数不多有真情实感支撑的表演段落,被大大的浪费。
而更可惜的,是剧作也并没有借人物深入主题。
停留在乱七八糟的闹剧和无聊的奇观手段里,忽略了对细节的补全。
让整个电影成了符号人物大杂烩,全无鲜活气息。
谁曾想,这个佳片频出的暑期档,居然要以一部大烂片结束,实在有一些扫兴。
希望这个秋天,能有更多好电影。
全文完。
暂无数据